钟祥扁寨-山寨文化
扁寨,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张家集境内。该寨始建于明代,清代大修过三次。山寨共分外寨、中寨、内寨三层。外寨叫做拦马城,是一般贫民百姓避难之处。内寨为有钱大户人家居住。山寨有东、南、西、北四门,全部用青石垒拱而成。寨中有一大井,可供山寨中几千人饮水食用。
1、修筑山寨的用途是什么?
钟祥历来为郡州府所在地,也是兵家平乱争战的是非之地。为防兵匪之害,钟祥城北山区居民自古就常在险要的地方构筑起形态各异的防御城堡——山寨,到明朝嘉靖年间,城北已形成八大古山寨,到清同治时期全市已经建成山寨38处,主要集中在张集和客店两镇,比较著名的有九华寨、黑王寨、扁寨、猴王寨等。九华寨位于张集镇境内,古名云峰禅寺,又名崇真观,宋元以前不可考,据清咸丰九年石刻记载:明末清初土匪蜂起,城北诸寨俱破,唯九华独全,该地双峰并峙高插云天,而山腰平坦处有茂林、有修竹、有清泉,可容驻千余家进寨避难,是八寨中最为幽胜之地,历次变乱,均幸免于祸;黑王寨位于张集镇境内,旧名黑湾寨,清嘉庆六年重修碑记云:始建无考,清嘉庆元年六月白莲教来犯,方恢复遗址。又据咸丰十一年碑文记载,此寨四面崇山环嶂,峭壁飞谷,相传为前明旧址,咸丰甲寅秋在此筹办团练时改黑湾为赫望,赫者赫然盛大也,望者为万夫之望,俾人望而畏之也。后来人们图方便,就把赫望寨改成了黑王寨了。山寨有东、西、北三门,城墙周长三华里,内有石屋千余间,还有20余块碑刻供人们考古探秘。令人称奇的是,山寨中所有房屋的门框、门槛都是整块青石条砌成,在所有山寨中实属罕见。扁寨位于张集镇最高的山峰,建于明代以前,清朝时期进行过三次大修,第一次是嘉庆四年和嘉庆五年,第二次是道光六年,第三次是同治五年。通过历次修葺扩建,到同治年间,扁寨已成为固若金汤的太平山寨了;猴王寨又名五宝山寨,俗名猴儿寨,位于客店镇境内,始建于西汉末年。呈不规则扁长型,内含东西两峰,面积约百余亩,因山顶的东西两峰似一只仰天长啸的健猴,故被称为猴王山,其寨便因山得名。该寨俯视荆钟,易守难攻,向称避难天险。所以修筑这些山寨的主要用途就是防兵抗匪保一方平安。
钟祥山寨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位于钟祥东北部的大洪山雄镇荆襄,屏障江汉,山高林密,泉多洞深,具有进可战,退能守,避易藏的用兵优势,历为兵家所瞩目,更是乱世枭雄聚集之地。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篡位,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由于他托古改制,搜刮民财,造成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天凤四年(公元17年)岁次丁丑,江汉地区因旱灾正闹饥荒,新市(今京山县)人王匡、王凤兄弟经常在饥民中扶危济困,很受爱戴,被推为首领,以绿林山(今大洪山)为根据地聚众起义,号称“绿林军”,附近灾民纷纷归附,数月间增至七八千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荆州牧率部进攻绿林军,绿林军打败了2万官军,乘胜占领了天门、京山、钟祥等地,起义队伍扩大到5万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山中瘟疫流行,绿林军被迫转移,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进入南郡,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印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平林(今洪山东麓古城畈)人陈牧、廖湛聚众千余,号“平林兵”,与“绿林军”联合作战,义军迅速壮大。此时,居住枣阳吴店的西汉宗室刘玄也投身于平林兵中。地皇四年,“昆阳之战”,王莽军队主力大损,义军发展到10余万人。次年义军消灭王莽主力后,随即分兵两路,一路北攻洛阳,一路西向长安。同年九月,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占长安。历时10年的绿林起义,席卷长江、黄河流域,用武力推翻了王莽统治,建立“更始”政权。更始帝刘玄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张印为淮阳王、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还有在绿林山参加起义的王常被封为邓王、成丹为襄邑王、马武为振威将军,朱鲔封胶东王时乃以“高祖约,非刘氏不王”辞让不受,徙左大司马。不久,胜利成果被刘玄族弟刘秀所窃权。更始三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当时群雄四起,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西进关中时,王匡受命屯新丰以拒之。时张印与廖湛等谋劫更始东归南阳,事泄,更始疑其同谋,因惧而与张印合兵归附赤眉,后为刘秀部将所杀。陈牧和成丹正是因更始疑其与张印等同谋,乃召而斩之。廖湛被召后,突围而出,领兵归附赤眉军,后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率18万赤眉军击汉中王刘嘉时,兵败身亡。从绿林山走出的绿林枭雄除王凤受封后不知所终外,真正善终的只有王常、马武和朱鲔。王常,河南舞阳人,建武二年,以廷尉大将军之名领兵归降东汉,任左曹,封山桑侯。后数从征伐,以功封横野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马武,河南唐河人,与诸将拥刘秀称帝,封山都侯。明帝时任破虏将军,大破西羌,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朱鲔,河南淮阳人,建武元年降刘秀,拜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为少府,传封累世。一代绿林好汉各为其主,各得其所,都留下了一世英名。绿林英雄的聚义起事也给后人提供了示范,据《南史》记载,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又有群蛮聚集大洪山,征西司马朱修之讨蛮失利,文帝委以沈庆之为建威大将军,率宗慤、柳元景等诸将分道进讨,群蛮大溃,生擒者达七千余众。综合以上情况,我们认为钟祥的许多山寨除了用于躲避兵匪之外,它还是许多英雄豪杰屯兵称王的据点。
2、山寨在当时是怎样经营和管理的?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钟祥的许多山寨最早是在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中形成的,以后根据用途不同又逐渐增筑完善,有的是军事上的屯兵防守据点,有的则是军民两用成了避难人的生活社区。山寨一般由城墙、寨门、石屋和寺观等组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清同治十三年(1874)《云台寨碑志》就曾这样描述:“凿石为城,因水为池……兼以旌旗、刀矛、台枪、大炮、洋枪、火药诸大务靡焉不备,仗列森严,寨粮充足,大都进可攻退可守”。山寨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每次朝代更替就会使一些人选择山高林密的山寨作为避乱之所,同时也给一些乱世枭雄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朝官派安陆府(钟祥)知府绰罗被害后,这一地区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出现了老马刘、王打采和徐寿辉部的欧元帅等几股武装力量在大洪山苏家寨、黄仙洞等处占山为王,盘据达10多年之久。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部下偏将邓愈率河南略地之师围攻一年方才平息,战将吴复因功而获封安陆侯。清道光年间所修《大洪山志》称老马刘所据之地“旧有三重城基址可寻,败甲遗镞及金银铜铁古钱之属,至今犹时时拾得”。可见当时他们所经营的独立王国城堡是多么坚固,财富多么充裕。对于山寨的经营和管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碑刻文字中找到依据,如黑王寨在清嘉庆六年(1801)时为5甲11庙(姓氏家庙)所属,到道光二十年(1840)时管辖范围扩大到23庙,乡民推举练达者15人负责对该寨进行管理,所属村落按5甲各执红、白、青、黄、绿旗以相区别。平时各率所属精兵轮流值守,战时升烟发号集中抗敌,为保一方平安起了很大作用。其实山寨内部管理也是有等级之分,比如扁寨就分外寨、中寨、内寨三层。外寨叫做拦马城。中寨是贫民百姓避难之处,一次可容纳五千余人。内寨为有钱大户人家所有,共修房屋千余间,常住户六十余户。
3、山寨的功能是防御,可许多山寨又与宗教活动有关,这是为什么?
山寨与宗教相关联首先是受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始建寨的时候,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和凝聚人心,可能就有祭祀天地的活动,这样就把原始的宗教成分引入了山寨。我们在扁寨最高处发现有一大庙,供有关帝菩萨和山神土地就是这种宗教活动的结果。再就是宗教在这里有很深厚的根基。自唐朝灵济祖师传佛教大洪山后,这里就成为佛事兴隆之地,宋崇宁元年(1102)就有人感慨:“自师灭至今300余岁,而汉广汝坟之间十数州之民尊严奉事如赴约束,金帛粒米相尾于道”。僧侣最多时有千人之众,分东庄和南庄两处居所,香火之盛可见一斑。宋“靖康之变”打破了这里的安宁,国破家亡使大批难民涌入大洪山避难,其中士大夫之家就有800余户。以慈悲为怀的彗照大师率众僧担当起保全众生的大任,他们靠山寨的抵挡,使环山相围的匪盗忘而却步,创造了数万人的生存奇迹,从此宗教文化就与山寨结缘。山寨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既是这种传统信仰的延续,也是山寨利用和维护的需要。